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

411017

閱 讀 心 得 分 享 書名:事發的19分鐘 作者 / 編譯者:茱迪.皮考特 / 顏湘如 出版單位:台灣商務印書館 書籍ISBN:9789570522587 出版年月:2008/01 版次:初版一刷 參賽標題:事發的19分鐘 心得分享者:何宜璇 年級 / 班級:餐一甲 座號:17號 一、圖書作者及內容簡介: 圖書作者簡介:出生於紐約長島,擅以小說處理極具道德爭議的題材。在2003年獲得美國新英格蘭最佳小說獎,並榮登《紐約時報》暢銷作家之列。內容簡介:長期欺凌的高中生彼得,不但在校被霸凌,師長和家人也選擇沉默。直到某天,他的一封情書被學生惡搞、轉傳,再也無法忍受的彼得決定反擊。幾天後他拿著炸彈與槍枝進入校園,花十九分鐘的時間射殺他看到的每一個老師跟同學。 二、內容摘錄: 壞事之所以發生也許因為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記住好事因該是什麼樣子。想要幸福有兩個方式:改善現實,或是降低期望。你可以說一百萬次沒有,但謊話依舊是謊話。當繩索另一端已然鬆脫,被綁住又有甚麼意義?有些時候你會以為不管後半輩子發生甚麼事,你都會永遠記得那一刻的所有細節。 三、我的觀點: 當我接觸到這本書時,我就無法自拔的沉入在書中的世界。起初是被書名引起興趣的,當我看見作者時,便毫不猶豫地借了這本書,因為這個作者的作品都非常精采,這個作者筆下的主角們各各都因為一些原因而有罪,但看到後來會有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,。打開這本書之後,果然沒讓我失望,非常的好看! 很難不被她營造的故事情節吸引進去。 很多人知道彼得傷害了很多人的性命與心靈,但卻沒幾個人知道為什麼他會選擇這麼做。像裡面彼得提到的一句話-「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,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候好像沒有人關心」大家只看到表面,卻沒有看到過去的那些欺負行為和他心底的傷,這就好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常常只看到事情的表面,而看不到隱藏起來的「裡面」。若可以人生還能重來,我想他也許還是會做一樣的決定吧!雖然他的行為大家都覺得不對、很荒唐,但他從小到大在校被欺負就算了,而父母也期許他能像他的哥哥一樣好,因此在家也感受不到應有的溫暖、安心感,也讓他備感壓力,長期身心俱疲,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。若能選擇,他怎麼會選擇這個最極端的手段?其實他也不過是個孩子,本性不壞,他也希望有人能給他關懷給他愛,再書的一開始就能察覺出來,但這些卻是他在成長的路上,最缺乏的東西…在那些日子裡,只需要一點關懷,就能帶給他一點希望,也許結局也會變得不同。文中提到:「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,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候好像沒有人關心」,這句話顯露出他從小到大被欺凌,有多麼的痛苦,卻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。 當孩子做錯時,社會大眾總免不了把矛頭指向家長,說都是他們不會教、教導錯誤、太寵孩子等,也許些許原因是那個,但絕不是全部,天底下的父母總是望子成龍,希望孩子的將來是好的,是順利、平安的,沒有哪對父母希望孩子變成一個殺人犯吧? 這是他們希望的嗎?不!因此當他們聽到他們的孩子犯下無法彌補的錯誤時,會有多麼的痛心。 那麼在這本書裡,誰該為此付出完全的責任?犯人?家長?那些欺負彼得的人?還是始終保持沉默的旁觀者?這本書的主角遭受到的,不只看的見的霸凌,也有精神上無意的霸凌。當他被欺負時,身旁完全沒有人跳出來伸張正義,當那些霸凌者出現時,大多數的師長也選擇當作沒看到,當他被欺負時,反而是處罰受到傷害的他;雖然他的母親知道彼得在學校遭受到霸凌,但她並沒有想辦法改善一切,她認為事情會好轉的,但是沒有。她很希望她的小兒子能像他的哥哥一樣完美,卻忘了每個人都是獨特的,他們是不可能會一樣的。 四、討論議題: 1. 孩子犯了大錯時,一切真的是父母的錯? 2. 在彼得和男友之間作抉擇,為何喬絲會決定對他最愛的男友開槍? 3. 當我們發現有人被欺負時,應該怎麼做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